第一财经:今年市场对中国央行的降息期待已久,但MLF(中期借贷便利)、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下调仍在12月落空。不过,随着中美利差急剧收窄、中国经济仍待进一步提振、 上周国有大行再度下调存款利率金融杠杆炒股,各界预计明年初MLF、LPR利率下调的概率较大。
陈波 毕欣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其中“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需要关注基层文化资源是否优质、文化资源是否到达基层、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是否建立相关机制等核心问题。
当前,一些地区基层群众仍然觉得难以接触到优质文化资源,这反映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仍然存在堵点。需要找准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着力点,推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下沉,使城乡居民更好地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生活、品读文化魅力。
找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堵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基层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堵点,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文化资源的有效供给,也制约了基层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一是格式化的文化供给机制制约。文化供给机制的格式化源于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统一配置模式。新形势下,文化供给机制时常出现“错位”和“缺位”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供给决策和需求表达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兼具供给者与生产者双重角色,政府的指令委托和统一分配有时难以适应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容易造成成本的“重复投入”。另一方面受公众需求表达不畅影响,供给主体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往往被限制在特定的渠道和方式内,在具体实践中往往缺乏有效、直接的沟通,致使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容易与群众的期望存在偏差,从而造成公共文化生产与消费相脱节的现象。
二是优质文化资源的有效供给数量不足。文化资源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生产(服务)部门愿意且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数量。文化生产要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爱好,供给主体的单一和供给种类的缺乏都会影响基层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感知。如在许多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地理等因素的限制,文化服务的供给可能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或少数几个文化机构。这些机构可能由于资源有限、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无法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导致农村地区群众接触到的文化内容相对单一,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提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虽然在数量上逐年增多,但在挖掘传统文化、发掘地域特色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文艺作品也存在粗制滥造、急功近利的现象。如果未能充分关注基层群众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而仅仅提供标准化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可能会导致部分供给失去针对性,进而造成公共文化资源的非有效利用,难以切实贴合基层群众的文化期待与需求。
三是基层人民群众文化主体性未能有效激活。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主体和评价主体,但传统的文化供给机制下重“植入”轻“培育”,人民群众成为“台下看客”,在文化建设上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实现。尤其在农村地区,受到一些传统文化观念和自身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的束缚,农民往往习惯于接受现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而缺乏主动探索和创新的意识。公共文化活动的内生动力和精神引领力不足。因此要关注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到“育文化”的转变,培育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激发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和积极性,才能发挥优秀文化对主体的引领作用。
四是优质文化资源的多方共建机制存在缺失。优质文化资源想要直达基层从来不是以政府为单一供给主体开展行动,而是政府协调多元社会主体共同治理,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公共文化供给。目前政府、社会、市场三方供给主体间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联动机制,文化资源特别是优质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体制内封闭运行,社会可获得的优质文化资源有限,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短板。此外,各主体之间的联结链条上也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良性的多元主体沟通渠道尚未成型,各主体往往“各自为阵”,而非“齐头共进”,一定程度制约了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下沉的调动及配置能力。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着力点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尤为重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着力点入手。
一是强化基层优质文化资源供给力度,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精准化的供给体系,解决文化资源是否“优质”的问题。通过优化文化产品结构,丰富文化产品层次,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推出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一方面要求政府不断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将符合条件的行政部门、文化群团组织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保障机制,规范“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订单式服务购买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和服务购买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扶持地方龙头文化企业,拓宽文化服务的供应渠道,创新公共文化供给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资源的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格局。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产导向,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拓展,解决文化资源是否“直击”群众文化需求的问题。文化产品的生产应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通过调研和分析基层群众的文化偏好,不断调整和优化文化产品的结构,确保产品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能满足高雅文化的追求,也能贴近群众生活、体现地域特色。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拓展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让优秀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是优化文化资源配置的机制,强化文化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解决优质文化资源是否“直达”基层群众的问题。首先,各级文化部门应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加强基层如图书馆、美术馆、文化中心、社区活动室等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组织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文化下乡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盛宴,助推优质文化资源与老百姓“直接见面”。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与老百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老百姓提供更为专业、贴心的文化服务,在源头上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的“起始一公里”。其次,充分发挥科技赋能的作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通过整合区域数字文化资源,构建区域数字文化资源平台服务系统,为基层群众提供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在线展览、在线学习等服务,同时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通,让优秀的文化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大力推广“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完善基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品质”的期待。“小而美”的新型基层公共文化空间不仅能够整合基层各类公共文化资源,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还通过美观、文艺、清新的空间设计,唤醒群众的文化记忆、增进身份认同、加深彼此精神空间的情感联结,是当下完善基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当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过程,要注重统筹基层惠民资源、城乡文化资源、文旅综合资源,实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融合发展,做到空间品质和强化服务功能的有机统一,以高水准的公共文化空间链接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
总之,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未来,应继续探索和创新更多有效的机制和方法,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真正惠及广大基层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期待。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金融杠杆炒股